复旦微电子集团副总经理俞军在向记者介绍他们研制的各种芯片。本报记者施培琦摄
复旦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橱窗里,形形的芯片陈列其中。这是一个个机器的“大脑”,它指挥着大到神舟“飞天”、国防工业武器的运作,小到信用卡、交通卡,让人们的生活四通八达。
从1998年创业至今,12个出身于校园的年轻人走向社会“开拓疆土”。实验室里微电子高科技产品,渐渐地走出深巷。步入百姓的寻常生活,也就此步入了历史的记忆。
副总经理俞军是复旦微电子的创始人之一。1998年时,他已经在复旦大学的重点实验室里工作了8年,算得上是一个深居校园的书生。
“这个公司的注册成立,大概也就谈了5分钟吧。”创业伊始,俞军最初的合作伙伴,是现任复旦微电子公司总经理施磊。施磊从事商业投资行业。两人在想法上志同道合,在技能上优势互补。在长期接触当中,两人的默契由来已久,因而,俞军一提到此话题时,两人是一拍即合。俞军的想法随即得到了他的供职单位——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实验室以10项技术成果作为非货币性资产投入,占当时公司注册成本的37%。此公司的12创始人都和俞军一样,是一群书生。创业之初,12个年轻人雄心勃勃。走出校园也经历了一番“地震”,俞军开始准备个人职业生涯的转型:从一个纯“学术人”到一个具有学术色彩的“商人”。他开始有效学习经管类知识,“上了很多课,有些课上完了,还什么都不懂,这时候才知道,成立一个公司这么繁杂。”
不过,“菜鸟”在慢慢的摸索中上路。10多年来,在这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公司业务持续发展,产品不断延伸。他们制成的芯片,广泛地用于国防、国家安全、交通、消费品、电力等所有的领域,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
2000年开始,复旦微电子承担了开发中国第一款适合航天高可靠应用的32位CISC结构CPU芯片——“神威一号”的艰巨任务。在此之前,航天重工业设备的芯
片几乎全都依靠从美、俄等国进口。现代化国防设备的电子芯片,也同样几乎被国外垄断。
立项之初,俞军向评审专家们讲述他的研究思路时,却被专家们泼了冷水,“用这种方式,不可能?”
该芯片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电路,实现了与市场上最通用的X86指令集完全兼容,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基于X86体系结构的CISC微处理器。
不过,对这一领域的熟悉,和对技术平台的自信,让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俞军坦言,当时觉得顿受挫折,并且倍感压力。不过他仍然相信,这是一条成功之路。
此后,科研人员们开始日夜兼程地技术攻关。好在,技术上企业和校方“强强联手”。2002年复旦微电子与复旦大学逸夫楼联合成立了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借此平台,复旦微电子在重点项目研发过程中能与复旦大学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
当时,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在逸夫楼6楼,复旦微电子工程实验室就在同一栋楼的3楼。公司研发人员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攻关,一起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
2002年11月,产品通过了由上海市经委主持的产品鉴定。这是国内首款嵌入式32位微处理芯片,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产品,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如今,该芯片能够大范围的应用于业自动化、电子成像、便携设备、测试仪器、机床控制、通讯系统、金融电子科技类产品、智能终端设备等多个领域,也可以构成标准的PC机。
现在,复旦微电子的实力不可小觑。除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之外,产品还进入了百姓生活。最近,跨省市通用公共交通卡(紫卡)投入市场;多功能银行卡,校园卡进入百姓生活。“产学研”的平台之上,他们已硕果累累。现今已经取得25项39个产品的高科技技术成果转化,其中FM44288k位存储卡(2001-年)、VG54123漏电保护电路、非接触式IC卡专用集成电路、FM1208非接触CPU卡芯片,分别获得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百佳。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共申请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并且,自中国实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规之始,复旦微电子公司第一个进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申请,是获得中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申请第1号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同时,通过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环境,复旦微电子与复旦大学、中国科技技术大学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在集成电路设计研发领域,开展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合作工作,尤其是,在技术合作、项目开发为支撑基础上,引领了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在内的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已在微电子开题培养的研究生超过60人次。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俞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