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段永平的博客,到价值投资的大量经典著作,再到有幸和国内顶尖的一些二级市场投资者、基金经理的沟通。
我定义这个阶段是学会“从投资的视角看公司”。这个视角其实很重要,因为好的投资人会不断地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间比较,有点像在一堆贝壳里找珍珠。
他们会关注 ROIC(投资资本回报率),关注企业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企业真正被忽略的价值。所以这一条主线帮助我从底层理解了什么是好的生意,好的公司,如何去发现、识别护城河,如何发现公司真正的价值。
毕竟有调查比较,有足够的样本,有足够的长的时间周期才有发言权。所以学会从投资视角看公司经营,可以很本质的看待公司问题。
第二次非常大的对“战略”的认知升级,是在2018年到现在,我创业把公司做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单纯有投资视角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只能坚持读书,向优秀前辈、各领域的专家请教。
创始人/CEO 视角”和“投资人视角”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资人思考的是如何发现、识别好的、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但 CEO 面临的问题是我要如何构建自己企业的竞争优势或护城河,我要如何变成珍珠,而不只是普通贝壳?
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在下面几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第一是真正读懂经典。西方的战略和管理大师,从德鲁克、到迈克波特再到特劳特,他们对于战略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选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很多著作里,都闪烁着同样的思维光彩。
我是在最近 2 年,才真正开始能读懂他们的著作。说实话,在创业之前、甚至大学里就读过一些经典,但我发现之前就没怎么读懂过。这可能是在企业里所处位置不同带来的变化。
我有一位投资人恰好也是今日头条早期张一鸣的天使投资人。他问过张一鸣,一个技术背景的创始人,是如何跟上字节跳动的成长速度,一步步打造这样一个10万以上员工,跨越 100 多个国家的组织的。张一鸣的回答是他觉得管理很简单,只需要读那几本最经典的管理著作就够了。
我发现像“战略”、“管理”这样复杂的问题,他们的简单解释,一般都在经典著作里。
除了读懂经典外,第二个给我很多启发的,是和其他更有经验的CEO、公司请教,在每个领域都找到 1-2 位顶尖的专家做经常咨询的对象。
我自己尤其受益的前辈是我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一位前 500 强公司的中国区 CEO,和一位亲手缔造了百亿收入,10 倍增长的前辈 CEO 的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
但必须要说的是,即便我们同属快速消费品行业,我一直都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切忌生搬硬套。理解别人的决策逻辑,行业特点其实很重要。把现象抽离,总结成方法论,把方法论沉淀,总结成原则。
我自己尤其受益的公司是华为。我发现华为是一个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都让人肃然起敬的公司。很多任正非的内部讲话,都能感受到一种思考的穿透力。
必须要说,虽然前后已经工作近8年多了,但我对“CEO 视角看公司”的快速进步还是在最近1年的时间。这可能是因为,人只有遇到了现实的问题,才开始真正思考吧。
为了更好地理解战略,我反思了一下,好像“投资视角”和“CEO视角”确实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的推荐如下。
我很喜欢《穷查理宝典》,但这本书讲普世智慧的篇幅,远大于讲投资。由于出于理解战略的视角,我甚至不推荐《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作为入门,我推荐 Pat Dorsey 的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中文翻译版叫《巴菲特的护城河》(虽然这本书和巴菲特没关系,整本书都在讲竞争优势),《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和邱国鹭老师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这里可以推荐的书也非常多。本文一直在强调经典的价值10倍于普通书籍,所以我只推荐下面几本经典。
第二个是琼·玛格丽塔的《竞争战略论:一本书读懂迈克尔·波特》,波特自己的著作有点晦涩,我发现这本他学生写的书尤其深入浅出。
同时强烈推荐1996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文章:“What is Strategy”(什么是战略)。我非常爱这篇文章,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看到这篇文章的中文翻译版。
第三个是特劳特和里斯写的《定位》、《商战》和《营销革命》。特别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消费行业的,那么我推荐慢慢读完本文留言里的定位系列经典。
第四个我一直推荐给朋友的书是理查德·鲁梅尔特的《好战略,坏战略》。刚开始知道是因为美团的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和高级副总裁张川在两个不同的场合,都推荐了这本书。读之后确实非常有收获。
我有一位好朋友是历史爱好者,从朝代的更迭变迁中,读出特别多对战略和公司管理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公司战略理论,其实是起源于战争理论。
我在这方面的水平比较差,但我依然推荐《选集》和《战争论》,这两本是我读过的,觉得对战略启发比较大的书籍。